林容生|于自然中发现人文之美
美术会客厅 今天‖林容生| 于自然中发现人文之美林容生| Lin Rongsheng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结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国家画院林容生导师事情室导师。曾仼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容生:于自然中发现人文之美采访/任旭中国美术报:您的发展、求学以及事情履历对于您的艺术创作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您的艺术创作发生过哪些显着的变化?林容生:我对绘画有兴趣是从小时候开始,这和其时的家庭气氛也有些关系。
我外婆的祖父做过清朝的布政使,家有藏书十万卷,从小的生活情况充满书香气息,家族内有许多亲戚喜欢写字画画。外婆经常带我去走亲戚,因此有些耳濡目染的影响。我的中小学处于“文革”时期,课业的肩负不是很重,就把绘画作为了自己的兴趣运动。一开始是自学,厥后谢义耕先生教我学习书法。
中学时期,对于艺术的一部门兴趣是在学校内里做宣传事情、出黑板报建设起来的。其时宣传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虽然不是一种很正式的美术学习,但由此被认可,发生成就感,兴趣也逐步被造就了起来。
春月 63.5cm×67.5cm 2015年我读大学之前已经在工厂车间里事情了两年,也经常被叫去做一些写写画画的宣传事情,所以高考的时候很自然地选择了艺术类专业。其时刚刚恢复高考,我以为能念书就很不错,上大学还能与自己的喜好相吻合就很难过了。我就读的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是福建省最强的美术院系。
1978年入学时刚刚革新开放,除了学习素描、色彩这些基础之外,大家一下看到了许多西方的工具,可是对美术创作还没有十分系统的相识。师范大学的美术教育与专业的美术院校纷歧样,它的目的是造就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比力有综合性。在前两年没分专业之前,课程中油画、版画以及装饰设计等相关的专业都有一些涉猎。
两年之后选择专业,因为其时以为自己有书法的基础,所以选择中国画就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比力自然的事情。在谁人时代,整个社会处在转折时期,小我私家对未来的生长也不是十明白了。我对专业的认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结业后,我认为需要进入一种创作的状态,通过生活的积累,把创作的主题关注点放在了山水画这一题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虽然到今天在创作上依然还会有一些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年来我在创作上计划的路径还是比力清晰的。
中国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的题材分科,这三大主题关注的是差别的工具,其中山水画更切合我的心性。传统山水画是建设在对人和自然的某种理想关系和艺术家心田对家园的期待的基础之上的,但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会对我们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情况以及接触到的自然和人文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这个时代的山水画相对更客观一些。这种认识是受李可染、傅抱石那一批老画家的创作理念的影响。
从他们开始,中国山水画比力关注自然、注重写生。山水画创作从原来纯主观出发的一种心田运动,转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的关注。这个时代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一开始,我并没有在创作中选择去画大山洪流,我以为我的生活情况中那些工具离得比力遥远,而我喜欢选择离自己的生活最近的情景举行创作。我从2000年前后开始创作“三坊七巷”系列,三坊七巷对我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那里保留着我从小生活过的痕迹。相对来说,我的创作中比力明确的主题意识就是从这里开始建设的。
大王峰 38cm×48cm 2016年中国美术报:您的作品在组成、色彩、线条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小我私家气势派头,在创作历程中您是怎样彰显小我私家创作理念的?林容生:对于创作来说,题材选择其实是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体现出我们的生活履历、履历、关注点等。回到详细的创作,我们面临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好比说组成、形式语言。
我认为,画面中许多形式因素的发生,实际上跟所选择的题材是相关联的。当你的题材与传统作品中所阐释的内容差别,或者跟其他的画家有区别时,就可能会导致形式体现上的差别。好比我画“三坊七巷”系列,它体现的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
实际上,民居自己是具有人文特性的。在古代山水画当中,亭台楼阁等修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山水画面当中的点景,不作为主题来体现。山水是一个大的情况,这些修建是大情况中的一部门。
当我们把主题从大情况聚焦到一个局部的时候,画面上所出现出来的结构是纷歧样的,所使用的方法也纷歧样。好比说画民居,就发生了许多结构上的几何形态,以及许多直线的线条形态。所以,题材内容的转化会使我们在画面形式上做一些改变,这有时是形成小我私家化语言方式很重要的一个起点。在我看来,海内外的许多画家作品形式气势派头的形成,都是从特殊的体现题材开始的。
曲溪乡的乡村之四 200cm×160cm 2014年在传统山水画当中,色彩的体现是有局限性的。古代的青绿山水画已经形成了传统山水画色彩体现的经典样式,当这一经典样式成熟之后,便不再有太多的改变。今天的中国画,色彩的魅力还没有被完全地掘客出来,依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且应该成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一个形式特征。如何让它形成一种与昔人差别的样式?我认为在色彩的运用上应该打破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使用方式,可以更多地从自然以及西方作品当中获得启发。
基础来说,中国画当中色彩的体现不是客观的,而是时常作为一种象征性、表示性的方式被运用到作品当中。所以怎样从形式出发建设一种色彩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倾向,或者找到能够在心理上和画面上与传统绘画及西方绘画都差别的色彩体现方式,在我们的创作实践当中另有许多方面值得掘客。实际上,色彩体现是这些年我在创作当中在形式上所关注的一个方面。我认为色彩也是现今世艺术家可以探索的与传统绘画差别的一种体现形式。
回到中国画最基本的创作规模,中国画中最强大的基因,或者是现在大家在高喊创新口号的同时,绝对不能缺失的内容就是笔墨。笔墨是建设在中国画的线条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画当中,用线条塑造形体,讲明了我们对形态的一种认识。这也是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最纷歧样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点。同时,线条自己是具有体现力的,这种体现力来自于毛笔和宣纸这两种工具,唯一无二。
只要我们在举行中国画创作,笔墨便永远不能被放弃,它具有最强的中国基因。线条可以充实体现一位艺术家种种方面的积累。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包罗着艺术家自己的认识和体现。除了出现自身在阅读上的富厚性以外,线条会凭据艺术家差别的感受和行动在宣纸上留下差别的痕迹。
同样一个艺术家在差别时期、差别的精神状态、差别的情绪之下,所发生出来的线条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岂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我们都可以在大师们的创作当中看到这一现象。
所以,除了技术上的积累,艺术家生活的阅历、情绪、心田,以及其对艺术的明白,都市导致对线条审美要求的变化。线条随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不停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在作品当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阅读内容。线条是用一种详细的方式体现抽象的内容,通过形式体现出内在积淀的精神。
溪南乡东湖村写生之二 39cm×53cm 2016年中国美术报:您对于城镇、乡村的描绘与传统山水不再是同等的观点,您有大量的写生作品,同时“三坊七巷”系列以及《远处的山在近处之董其昌》《云在天边》等创作,则不再只是局限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小我私家的情感,并加大了对画面的主观处置惩罚。在举行艺术创作时您是怎样思量的?林容生:昔人的绘画相对主观,他们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坐下来,对着客观的物象拿着毛笔举行写生,纵然画的是实景,也都是使用默识心记的方法,这是中国画的传统特点。
相对而言,写生时是用一个面临客观工具的态度,体现出我们对工具的认识和感受。差别的人面临同一个工具发生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建设在视觉形态上,还与我们自己的性格喜好、生活履历、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工具的共识水平有关。纵然是较为客观的形式,当你对工具发生感受的时候,其实就具有了精神性的体现,在处置惩罚画面的时候便会把这样的感受带进画面当中。创作更注重主观性,固然这种主观性有时是建设在某种对客观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基础既有情感的支撑,也有自己对画面所出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追求。
从山水画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家所做的是把看到的物象诗意化。在这个历程当中,会糅杂许多自己对工具在履历上认识的梳理、强化,最终出现的是我们想要通过画面转达给观众的精神上的意义。简朴地说,这种意义可以是一种意境,或者是在画面上出现出来的气息。
它与作者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相吻合。通过作品把一些相对抽象的因素通报给大家,这也是直到现在我都在创作历程当中举行不停调整的部门。要在画面上把这种精神性的内在出现得更多一些,观众才气在作品当中更多地相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
远处的山在近处之董其昌 136cm×68cm 2011年中国美术报:除了中国画创作之外,您还十分擅长写作,且喜爱在画面中题诗。在您看来,写作、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今世,怎样保有画面中的文人气质?林容生:在当下这个时代,每小我私家生活状态都纷歧样,都是很是个性化的。
所谓的文人状态,实际上已经逐渐消失了,因为现代人已经无法回到昔人的生活状态,已经没有那种情况了。固然,在中国的文化配景下发展,我们势必会对文人精神有一定的相识,但它在日常生活中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区别还是很大的。绘画自己是一种融合的语言,尤其是中国画,它在某种水平上体现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每小我私家选择的生活方式、节奏、空间纷歧样,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期待有差别,这些都对创作有所影响。对于我来说,阅读和写作与绘画创作一样,也是构建我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一部门。在我看来,用文字举行记载对绘画创作来说是有资助的,在这个历程当中,我会强迫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
许多我们在绘画当中注意不到的微小细节,可以在文字形貌的历程中被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细节都是很美的,它们包罗一种近距离的温度,这种感受很适适用文字举行形貌。我以前有一个教学训练,让大家面临一处景致,试着用文字去形貌它,我们会发现许多与绘画纷歧样的细节。阅读和写作都是发现自己心田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历程,你会发现许多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心田的潜在的一些工具。
微风 65cm×65cm 2010年中国美术报:在您看来,今世中国山水画创作现状是怎样的?作为艺术实践者,应该怎样在创作历程中保持民族性和艺术自觉性?林容生:今天的山水画创作队伍空前强大,大家基本上遵循一个创作原则,就是从传统走向生活。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特点。在差别的时代,艺术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应该是有所差别的,要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到创作的着眼点,探索自己有兴趣的体现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山水画家与自然的关系与昔人不太一样。
每个画家在创作时对形式的个性化表达,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绘画是一种创作运动,创作中的“创”是最重要的。在今世,能够在作品中保留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形式的延续,又能够切合时代的特征,而且体现一个画家创作的精神和气力,我以为这应该是组成此时期山水画审美的重要基础。
岁月 180cm×95cm 2006年从传统的格式里走出来文/范迪安这几年我不止一次看到林容生的山水画作,也不止一次认为他在今日青年一辈的山水画家中堪称独立一格。我不敢贸然作这种类于学术判断的“认为”,但在这几年观览南北工具许多山水画展,比力、分析今世山水画传统流脉以及诸家面目之后,我坚持认为林容生的山水画已到达气势派头基本确立,而且艺术品位很高的田地。闲云 44cm×33cm 1999年从传统格式的山水画中走出来——这已成为今世山水画家的自觉追求;在笔墨样式与丘壑形象两方面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也成为山水画家的配合课题。但同一课题的解答方式和所得谜底却不尽一致,于是有了八十年月中期可谓领山水画民风的北方“黄土高原山水”、江南“新文人画山水”等山水画热点。
林容生在艺术看法方面是跟上山水画创作形势生长的,而且坚韧地走自己的探研门路。他向传统学习,主要是练就中国笔墨语言的老辣遒劲,落笔大气的艺术感受。而在确立自己山水画面目的历程中,他抓住了今世山水画创作之可能的焦点,专注于丘壑形象的突破。月 40cm×40cm 1998年今世山水画家人员称众,但作品形式落套,境界相仿者亦不在少数,其主要原因在于画家未以奇特的视角去视察和体验自然,以新的艺术结构去体现山水形象。
林容生把南方丘陵山水作为自己的基地,避开时风骚式,坚持详细的描绘和严谨的造境方式,在作品中不入浮泛的、观点的山石树木形象,而悉心刻划出种种如写生所得,又显然经由艺术酿化处置惩罚的景观。画中或一脉坡地、或半弯荷塘、或数排村屋,总有清晰如许的景致状貌。
好比,坡地上的茶树丛,大视野中的茶林,都是难入画的景致,但林容生偏为其钩勒形象、谋划空间,使作品活脱凸现出崭新的面目。在形式上,他把工笔画的细腻与写意画的潇散联合起来,使画面富有疏朗与浓密、细节精致与整体简陋,赋彩富厚与墨色主导等因素相辅相成的效果。丝微人扣的形象实体并不故障神闲气定、幽远沉静的意境。
林容生的山水作品总散发出南方湿润、清幽的气息,有一股柔静的、温婉的文人意味。冬月 40cm×40cm 1998年画中那些密匝茂盛的林木、草丛,组成自然界生命的蓬蓬郁郁之象,那些似云非云、似烟非烟的虚白,使实景溶入朦胧或微茫的气氛,山水肌肤如沉沫在一派匀平的呼吸声中。它们是一方方可供驻停的人间小千世界,又是一种种唯精神可靠近的清凉大千世界。
这种意境就不仅是出自林容生关于山水画的更革新性思考和绘画的技术,而是出自他内倾而抱守恬淡的心境了。有时候,艺术意境就这样与艺术品味不行分散,在林容生那里,我想,山水画创作既是一种不行荒芜的学问,更是一种笃诚躬行的人生实践。天光云影 68cm×68cm 2019逝去的风物 65cm×65cm 1999年三坊七巷2 40cm×40cm 1999年现代意境 现代图式 现代笔墨——林容生:用文人画『白话版』画出了『现代桃花源』文/王平林容生的早期创作多是工笔重彩山水画,以勾线填色为主。五代宋之前的绘画特点是空勾无皴,林容生的工笔画语言就是朝向五代宋之前更古的艺术靠拢,同时,他又吸收现代艺术语言,他画面中的物象造型很是简练,同时又具有意象化和装饰性的特点。
他的工笔画另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作画有大局观,同时也强调小节奏的作用,看他的工笔画,感受十分整体,但又很富厚。如在色彩的运用上,他并非凭据物象详细的形状及色相铺染色彩,而是以差别的大块面铺染交织发生色块之间的撞色与破色渗透,并借此发生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来缓解并和谐色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形成了统领画面或冷或暖的主色调。
给观者带来了多样的视觉感受,就如同既需要秩序也需要意外的日常生活一样多彩多姿。仿渐江笔意 92cm×176cm 2005年林容生以工笔名世,但他厥后从工笔演化出写意,而且做到了在工笔与写意之间的自由切换。林容生的意笔山水画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通,承续了文人对于诗境、格调、雅致、品位的追求,同时接纳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只管外貌上看似简朴,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绘画自己与形式语言之间的相互协调。
这需要画家具备奇特的履历、修养和认识,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林容生从生活入手,并从生活感受中提炼形成自己的语言符号与图式,这些对应着生活的符号与图式把艺术与生活合为一体,相互买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林家样”。那是现代的意境,现代的艺术语言和图式,也张扬着一个现代画家的艺术个性。
详细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我们知道传统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的联合为形式特征的,阅读画面上的诗书画印是浏览作品的重要途径。浏览者不仅能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味作品,还能通过画面的诗书画印来相识画家的品行和素养。中国画这种诗书画印一体的形式,往往画上着墨不多,却通过以诗、印来补全。
今天还接纳这种艺术形式的画家不在少数,但大多数的画接纳高度归纳综合、语言凝练的传统诗词,这对发展于白话文情况的现代人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许多人看不懂这些词,无法深度走进绘画情境。但林容生常在画作中即兴题写一些简短的现代诗歌(或盛行歌词),既在形式上增添了美感,又让人读起来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意义是,他将传统绘画由精英文化牵引向公共文化。
一般来说,诗、书、画、印是雅致之事,林容生所做的即是让公共看懂、读懂中国绘画,其中蕴含的文思与诗性又强调了画面的意境美感,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流传样式,这是林容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门 40cm×40cm 2001年二、与其诗歌一样,林容生将传统的文人画语言也转化为“白话版”,而且绘画中的某些局部又比传统文人画走得更远、更深、更“符号化”。物象元素的符号化是传统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并由此与公共的审美明白拉开了距离。
实际上,林容生凭据自然物象提炼出的笔墨形象比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形象更具符号化特征,例如,那些藏匿在远山中的像“洋火头”一般的树木,是一种很是程式化和符号化的体现手法。山水画元素符号化的前提是书写性,林容生的书法功力使得其绘画中的符号化特征越发凸显,在他的画作中,每一个单体的笔墨——山峦、怪石、屋舍、树木、丛草,皆可品鉴和玩味。另外,林容生在青年时曾篆刻过一千多方印章,在制印领域下足了功夫。
刻印考量的是对空间结构的掌控,这些受苦的训练折射到林容生的绘画中,使得许多局部的空间结构既让人感应自由自在,又别有一番独到的韵味;他又将传统文人画的图式与现代的艺术图式联合,这样一来,在“白话版”的“林家样”图式中,林容生营造的空间给人感受极具今世性,物象提炼的笔墨意象越发靠近抽象,纵然是一些很是生疏的局部形象,人们也可以在真实的空间中,通过遐想将日常的生活履历与之一一对应,从而在视觉感受上充满了游戏感和趣味性。但林容生在作品中体现的趣味性又与昔人差别,昔人更强调意象化的延伸与幻化,常塑造出一种俯瞰的、游观式的空间,而林容生则是以焦点透视的平视视角,给予人们的感受是站在真实的空间中环视四周。正如他的代表作品“三坊七巷”系列,会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就是站在街巷的某个角落,只管衡宇、街道的透视有所变形,也仍贴合日常的视察角度,由此带给人们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视觉体验。林容生常外出写生,且喜欢从差别景观中罗致新的营养,所绘作品只管在图式组成和物象选择上有所差异,但画面的整体气势派头和情境始终一致,即是视察方式与体现形式的统一。
一个画家对世界的视察和认知方式是第一位的,有怎样的认识就可能会有怎样的效果,包罗其画面语言组成的一切,都是从他的世界观中逐步生发出来,经由自然的演化而成。正如中国绘画中通过意象化表达的种种事物,它们既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心眼视察的方式,所以摹仿昔人的绘画,不仅是笔墨技法上的训练,更是视察方式的造就。从林容生的创作来看,他的笔墨语言承袭的是写意传统,但其心眼视察方式却是现代画家的视角,他所体现的物象与这个时代有着密切关联,从中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例如“三坊七巷”系列作品,既寄予了林容生回望儿时影象的朴素思想,也包罗了对现代都会生长引起了传统文化区域惨遭破坏的思考。所以他在画面中强调了修建的形象,甚至是以特写的方式展现了在梦乡中留存的画面,让人感应似乎是熟悉的却又十分生疏,这即是林容生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总体而言,“林家样”不仅营造了桃花源式的静美家园,而且缔造了传统文人画语言的“白话版”。他的作品相比古代文人画山水中大多萧散简远的诗意空间来说,更喜欢南方静美的山水园林,并因此营造出了一种“现代桃花源”式的美景佳境,以此表达他对优美家园的顾念与眷恋。
同时,他在画作上题写的现代白话诗,不仅让观者的阅读越发轻松直接,而且相比古诗词更容易让现代人有所触动。另有,只管他的形式语言很是符号化,但却是来自他对于生活的艺术提炼,加上他营造的空间给观者真实的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可以给人亲切的走入感。从艺术流传的角度来讲,传统文人画在当今如何让更多的老黎民走近和浏览,林容生在创作中所做的“转译”事情——让文人画变得可爱和亲近,变得可以让更多人明白和明白,这样的事情,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玄色的平静与白色的云 82cm×91cm 1989年暖心神器——林容生的绘画世界文/徐小伧在画家梁占岩眼中,林容生的作品有一种润人心脾的暖流,滋养观者的身心。
在熟识林容生的人眼里,他温文尔雅、气质沉静、少言多行。我在跟他两次面谈中发现了一些纷歧样的事物。
他因为读了我之前写的《基弗用道家哲学强奸了中国,中国舆论用西方的批判精神为他呐喊助威!》文章,而决议接受我为他写文章的邀约,并希望我可以写出深度和特点。在每小我私家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善恶不分,善恶不明的混沌世界,敢于让别人望进去,又不怕被发现不优美的另一面的人少之又少。
敢这么做的人都是心田强大之勇士。那么,林容生心田强鼎力大举量的源泉是什么?他注入到中国画的哲思和暖意又是什么呢?我们就从他的文章和作品中去一一揭晓谜题的谜底吧!缺憾与偏向“高中时最郁闷的事情是因为家庭身世问题,我一直不能到场共青团,其时大家都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这很伤我的自尊心,并由此发生了自守谦卑的人生态度,撒下心田孤苦的种子,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脱。我对写字画画的兴趣,也由此走向实用主义,我认定它可以成为我未来走向社会营生的一技之长。
”林容生中学时期的摹仿油画水粉习作林容生大学期间的油画作品惠安渔妇 68cm×68cm 1982年看林容生早年的作品,意笔先于工笔出彩,且多以人物作品见长。从1987开始,他逐渐把绘画的重心转移到意笔和工笔山水画上。左上:蜀中小景 68cm×45cm 1987年右上:青城山顶有人家 68cm×45cm 1987年左下:仿石涛画意 68cm×45cm 1987年右下:青山白云 68cm×45cm 1987年谜 题林容生从1993年到场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的《大地的桂冠》开始,可以看到他从写意人物画家转为精彩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家,而且作品气势派头日趋成熟。
同时这一个性鲜明的画风,一直延续到之后许多年,这一时期林容生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张张出彩,件件隽拔。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在1993年作出这一重大转变的呢?跨越26年的相遇林容生这件《大地的桂冠》绘画作品的原型位于福建省西部龙岩市永定县周边的山村。我恰巧在2019年头去过,在那里我强烈地感受到时时刻刻被一个庞大的场环绕着。在都会里习惯长年累月紧绷的神经自动放松了。
山水、花卉树木、枯树枝、蜘蛛网、昆虫、牛、鹅、小鸟、人、土楼和微风……都很是自然和谐的融合到了同一个气场。自然 题跋(局部)180cm×96cm 2019年在永定县境内,纵使黑夜驱车盘旋在没有路灯的山路上,也丝毫没有恐惧感,时时刻刻被这个安宁的场环绕着。在那几天里,我想通多个困扰自己二十几年的问题。
稍有负面情绪萌发,走入大自然不出1分钟就便彻底转好。在那里让人充满全然的宁静感和幸福感。
笔者从定县脱离,回到都会的第一天我情绪几近瓦解。那种感受像“婴儿出生”,脱离母亲温暖、舒适、宁静的子宫,来到一个酷寒、生疏、充满未知的危险的世界。
在都会里的气场太杂乱了。人在其中像被扔在有无数个岔路口、车流穿梭的高速公路上。永定县的气场让我疑惑不解,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我一度怀疑那是自己的错觉。直到2019年8月22日,我翻看收录在林容生《无声的风》中一篇文章——《感受闽西》。
他在1993年在那里的时候,跟我有相似的感受,并引发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林容生在那片土地所看所感,让他有所意会。
并在文章写道:“生活就像群山,蕴藏着万物的生命。”“闽西山村给我的第一感受如隔世绝尘般神秘、庄严、静谧。没有孤苦、没有寥寂,只有心与大自然的浑融。
静谧中出现时空的幽远,平静中透出生命的热情,质朴中显出优雅,伤心中拥有壮丽。这是闽西给我的灵感,是视觉的、也是心理的。依凭这些、我越过画面,在心中留下那些值得追忆的工具:那些山、那些树、那些小路、那些高墙、那些土楼————那一顶顶献给大地的桂冠。
”大地的桂冠 81cm×98cm 1993年为了找到永定县气场形成的原因,笔者翻阅大量资料,终于在广西大学出书社出书的《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一书中找到了谜底。生活在福建的客家人恒久处在农业社会中,客家人对大自然具有与生俱来的敬畏感,在养育婴儿方面,就保留着传统的拜奉自然为怙恃的习俗。
为了让孩子康健发展。当孩子八字太弱,就会举行祭拜仪式,祭拜的工具主要是大自然界的大树、大桥和大石头。
孩子五行缺木,就拜树为母;孩子恒久哭闹,就拜桥梁,那是平静踏实的存在;最后,祭拜石头的孩子,主要是希望孩子茁壮发展,如同石头一样千年不腐,万年不化,寓意生命力的顽强。综上所述——他们把自然中的事物敬为母亲。或许,善待与爱意或许不止能在人与人之间流动,或许闽西的客家人对那块土地的爱意,在山间回荡、通报,并反哺生活和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只是现在缺乏科学事情者对此作出更深入的研究,或是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足以把它勘察出来而已。2019年回溯到1993年,相隔26年,笔者和林容生对闽西的感受高度相近。
这让我坚信:闽西确实具有母性的气场。那里有“神”,我们与“神”能相互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神”也被林容生画进了山水画里。
东风半日 68cm×68cm 2019气力的源泉如果说西藏的自然景致与人文情况,拥有让人们感受虔诚、自愿谦卑、壮怀猛烈;让人不禁树立起牺牲自我,将福报回向世间万物的高贵理想。那么闽西永定县的矮山低云和土楼饭菜,拥有让人们的心灵自愈疗伤、莫名自信、树立起自我与其他众生同样重要的自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更爱自己一些;并想出一步步实现高贵理想的方法,顺带付诸行动。西藏的气场像一位伟大的父亲,闽西的气场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或许永定县里的谁人母性的磁场,多几多少治愈了林容生先生的童年阴影。
他从那里罗致了精神的养料,联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国画多年的研习和思索,让他在作品创作上更上一层楼。幽花之二 68cm×45cm 2009年哲思:以山水温暖众生心灵我们向外求,希望被他人认可、支持、勉励、温暖、尊重和爱……往往获得的回馈未必能切合我们心田的渴求。
我们向内看,能否对自己说过:“我塑造自己、照顾自己、毫无怨言的支付一切可权衡和不行权衡的、这爱跨越山海、逾越时间为自己支付了大量的时间、精神和财力……我可曾为此感动过?可曾好好地谢谢和珍惜过这个在生掷中为我们支付最多的人——我们自己?!!林容生的作品在精神层面最大的孝敬是:充实认识和肯定自我价值,同时提升画者和观者的自尊水平。从而自然生发出爱心、耐心、同理心和自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信念,让他的山水画作品感动人心,收获了他人的尊重和今世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三坊七巷18 40cm×40cm 2007年在林容生绘制的“三坊七巷”系列作品中,以物象描画出承载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我’自己的故土。在该系列绘画中,并无人迹,又饱含了从它初建的晋、唐时期到二十一世纪所有曾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留给修建群的雅趣、烟火气;和时光镌刻的斑驳。
同时那些绘画亦代表了所有中国人在心中对故土依恋、膜拜、无它可代的高贵职位!画中一切物象是历史、是神、是他人、也是名贵的自己。三坊七巷19 40cm×40cm 2007年结语林容生在中国画继续和生长的门路上最大的孝敬是——宋代和之前的山水画是为神而画;元朝开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画家的作品是为失意的士医生阶级而画;而林容生的工笔重彩和意笔山水画,不计是神还是人,不计社会阶级和身世,不计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他在为三界内外,五行内外的全部生命而作画,谨用山水画这种绘画形式,作为注入这股灵魂与情感的载体。林容生的中国画作品最焦点的价值观是——自己给自己当取暖设备。
我爱我自己,亦如爱他人及这世间万物一般热切!在这个时而温情、时而薄凉的世界上给自己和他人加了一件温暖身心的外衣!疫情放肆,祝您康健!!!。
本文关键词:林容生,于自然,于,自然,中,发现,人文,之美,天博体育官方入口
本文来源:天博体育官方入口-www.jiangsuyu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