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天博体育官方入口•天博体育入口

荣誉资质
当前位置:主页 > 荣誉资质 >

中国画的本质、特性、境界和浏览

本文摘要:中国画的评判尺度百年争议今未绝今世中国画许多都是悦目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浏览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许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尺度。 可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生长,中国画泛起了众说纷纭的局势。如何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一般浏览者更是茫然。学界的争论,一直连续到今天。

天博体育官网

中国画的评判尺度百年争议今未绝今世中国画许多都是悦目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浏览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许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尺度。

可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生长,中国画泛起了众说纷纭的局势。如何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一般浏览者更是茫然。学界的争论,一直连续到今天。

可是,随着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尤其是传统文化又被客观地重新认识之后,人们对中国画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之前有所差别。争议总是正常的,可在争论中形成了更多的共识。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之四20世纪初,对中国画,特别是对传统文人画差不多是一片打垮之声。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所提出的画学思想,成为品评传统中国画之先声:“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西欧日本竞胜哉?……如仍守旧稳定,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

”康有为把近代中国绘画衰败的原因归于文人画背离了唐宋的写实传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六朝唐宋”院体画为不二秘诀,主张排挤文人画;与此同时,却对郎世宁折衷中西绘画技法的新画派推崇备至,认为“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已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

今天,谁也不会把郎世宁作为太祖了。他的画虽有特色,但已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中国画。这一点,学界已无大争议。

康有为曾多次到西方考察,特别是到法国卢浮宫后,看到油画用再现手法惟妙惟肖地体现外部世界,便对中国的笔墨形式发生动摇,进而发出用郎世宁的措施来改良中国画的呼声。在康氏发出这种声音的230年前,中国人可不是这样评价郎世宁的。郎世宁为西方传教士,康熙时来到中国,并带来了一批欧洲古典主义作品。

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可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明白为欠好去品评。

明末清初是整个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与晚周、晚清共称“三晚”。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郎世宁带来的画虽然好,可是却“不入品评”,这之中就涉及到绘画评价尺度的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把世界文化分为东、西两种大的形态的话,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犹如两棵大树所结出差别果实,两条大河各自归海,两个文化源流差别,效果纷歧样,尤其是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伍的区别,只有形态的差别。自康有为之后,陈独秀提出“首先要革‘四王’画的命”,坚持接纳“欧洲的写实主义”,以拯救中国画的主张,进而兴起了全盘否认“四王”的潮水。陈独秀甚至支持钱玄同破除汉字的主张,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要根除它。

在陈独秀看来,元以后的中国画一天天走向消灭。这个消灭之说,被“五四”以后的美术史著作一直沿用着,甚至影响到1949年之后的美术史。

现在看来,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康有为、陈独秀都没能看到齐白石和黄宾虹的高度。黄宾虹晚年的绘画十分辉煌,许多西方画家极为歌颂。

再厥后,鲁迅先生提出:“两点是眼,不知是鹰是雁”,意即中国文人画太掉臂及“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可是他说,“我掀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月,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们把陈独秀和鲁迅放在谁人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去看,绝然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可是,这些看法一直延续下来,就泛起了结果。徐悲鸿在鲁迅的基础上又提出:“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统治中国画三百年余,实属罪大恶极。

”其对“四王”的品评与陈独秀完全一致,于是决议了厥后的艺术史对“四王”艺术的否认态度。这种品评的态度险些左右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几度提出弘扬传统,可是却找不出弘扬传统的切入点在那里,每小我私家明白的传统纷歧样,甚至是对立的。这样一来,中国画的品评尺度仍然模糊。

只管国学再起,我们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可是详细到中国文化形而下的方面,尤其是笔墨文化这样详细的形态,能形貌准确、诠释准确的人却不多。我们希望外国人看懂中国画,可是我们自己对中国画又懂几多呢?就我自身来说,虽然做了30多年的中国画编辑,可是我却不敢说我已真正弄懂了中国画。40年之前,我喜欢中国画,从事中国画创作,但对笔墨文化是一片渺茫混沌;40年后,直到60岁后我才恍然悟到原来中国画应该是这样的。

这其中的契机就在于我通读了六卷本的《黄宾虹文集》,并把黄宾虹上世纪20年月在上海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千余万言)通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彷徨在中国画的大门之外。今世中国画许多都是悦目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寄义秘密就在太极图没有精神内守的真气,一定没有好的书画。

中国画是人类文化史上奇特的艺术形态。中国古代有两部重要的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黄帝内经》。元 盛懋 秋山行旅图《黄帝内经》部门是自然科学,部门是哲学。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是一小我私家只要淡泊、从容地看待这个世界,烦恼自然也就少,少思寡欲、无忧无虑,“真气”就会自然地运转。

同样是癌症,有的人很早离去,有的人却能战胜之,精神会发生作用。从预防医学看这句话,已被现代科学证明。书与画也是这个原理,没有精神内守的真气,一定没有好的书画。而过多的功利滋扰,必不能清除画上的毛病,自然也不会好。

这个看法可视之最早的画论。老子《道德经》开篇即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众妙”也包罗艺术的话,那么这个“玄”就是一把钥匙,让我们从中国古典哲学这个源头看一看中国画的最初原理。

《易·系》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关于道与器,宋代的朱熹解释为:道是原理,事事物物皆有个原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都有个形迹。清代的戴震解释得更清楚了,“形谓已成性质,形而上犹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性质,是谓形而上者,五行水火木金土,有形可见,因形而下者,器也”。

在中国画中,器是方法和技巧。《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万物固然包罗艺术。黄宾虹总结得更好:中国画的秘密就在太极图中。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的艺术纪律都是辩证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由辩证纪律组成,这个原理恰恰也是笔墨艺术纪律的焦点。

中国的笔墨文化就发端于这个太极图一般的辩证法中。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就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来,文学的原理也发端于此。

如果我们把“道”明白成“纪律”二字的话,中国人的世界观一定形成了中国的笔墨文化。笔墨,是中国人的发现和缔造。

一支柔毫,软中有硬,到处见骨,绵里藏针,却又以柔软之相出之,颇有些太极拳的味道,用好了,便可以力透纸背,叫做笔下千钧如金刚杵,这有些像中国人的性格——柔中有刚、刚中见柔。笔墨不仅仅是质料、工具、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状态。

毛笔能表达出平静的理性,这个平静理性之下又有最充实的感性,“玄之又玄”,“恍兮惚兮”,尽在笔下,点画纪律都印证着老子的话,似乎中国的古典哲学就是为艺术家而设计的。而西画则差别,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引用美国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的话说:“欧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生长的趋向。

”而中国画的生长却是往科学的反偏向奔跑。所以,当徐悲鸿主张把笔墨纪律和西方造型艺术纪律融会起来时,人们发现,造型艺术纪律并不能完全笼罩笔墨文化纪律,甚至有时是相互抵触的,只管工具方艺术在高端的境界是一致的,所谓“艺术没有国界”,但从形而下的纪律看,艺术形态各有界限,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中国画的特点文人性、诗性、笔墨性不是文人约莫画欠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没有文化而成为中国画家,是20世纪才有的事。

为什么呢?审美尺度发生了变化。宋以来,诗画一律的看法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不直白,以比兴手法抒心志创设境界,这需要丰盛的文化积淀。像清代以来王鹏运、朱孝藏、陈寅恪诸人的诗,没有知识积累怎么能读得懂呢?元 高克恭 画春山晴雨轴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叙述。

元代以来的大画家险些都能诗,有些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徵明、徐渭、恽南田、郑板桥、吴昌硕等等。画贵有诗意,自宋以来成为民风。宋徽宗亲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都是诗句,绘画纵然不题诗,画面也必须要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

梅兰竹菊已不是单纯的梅兰竹菊,君子自比,喻以深意。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昏暗而如睡。这是诗意的要求,不是为了写山而写山,要把这个山内在的感受描绘出来。我们看新安画派的画家,个个能做到这一点。

同样是画黄山,每小我私家画的都纷歧样,渐江、梅清、查士标、戴本孝描绘黄山,各有差别但各具诗意。今天的画家很难做到,只能在形体准确上见功夫。

为什么呢?古代的画家,是带着诗人的眼光去看黄山。“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行注意于物。注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

”“寓意于物”是逾越物质占有的审美胸怀,否则就是病了。脱离了“形”的桎梏,用意象的手法去寻找诗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国画擅长体现风中的竹子、水中的游鱼、高空的大雁。

西方则喜欢画盘子里的蔬果、墙上滴血的猎物。西洋画画静物,中国画画活物,画有生命的工具,有生命的工具便有了生气和诗的韵味。黄山谷称李公麟“淡墨写出无声诗”。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术的缺失,实则是意趣的改变。八大山人是诗人,他的情感不仅在有笔墨处显露,在那“空”处“白”处,都寄托着思绪。不懂诗,何以解此意趣?中国画第三个特点,也是最奇特的一点即笔墨性,这也是与西方绘画迥异的。

西洋画画色彩、画造型、画明暗、画剖解、画结构、画透视。中国画不画这些工具。20世纪的中国画向西洋画靠拢,用我们的毛笔画结构、画比例、画透视,什么都画。

西洋人认为你并没有凌驾油画,从这些元素看确实没凌驾油画。所有“重大题材”用油画都能画出来。固然,我们用中国画画重大题材,做了一个我们祖先少少做的事情,这也是20世纪画家的自满。

可是,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形貌和再现生活,而是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对详细描绘却没有太大兴趣。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西洋画也画线条,也可以画得很准确、很流通,这不是中国画的“线”,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情绪记载,它跟书法是一个原理,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

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尤其是大画家。宋以后的大家,无一不是书家,如米芾、苏轼、赵孟頫、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徵明、徐渭、陈淳、唐寅、王铎、吴昌硕等都是大书法家。可是,20世纪的画家却开始疏离书法,拿毛笔当西方人的硬笔或油画笔一样的使用,全无书趣,这比画疏离了诗更恐怖。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距离越来越近,体现力却差了许多。脱离书写趣味和写意精神的中国画实际上被抽了筋骨。中国的书法是有生命的,笔法考究骨法。

什么叫骨法呢?南齐谢赫说“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解释为“生死朴直谓之骨”。这其中有人格要求。明代的文徵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笔,往往体现为具有高度生命力的线条,其文化内在则远非西洋画的线条可相比。

浑朴华滋,苍润并济,可视为笔墨的最高境界。苍,往往能体现出人的节气和品格;润则反映出一个画家的情感和生趣。中国画用笔有隐讳,笔落到纸上,忌尖、忌滑、忌流、忌浮。做人能尖、滑、流、浮吗?固然不能。

反过来,忌板、忌结、忌刻。板、结、刻固然也欠好。我们凭朦胧的感受看画,这些判断应该是不难题的。

人轻浮,用笔也会轻浮;人张狂,用笔也必张扬虚浮,所谓画如其人。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中国书画品评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六法第一条是气韵生动,第二条即是骨法用笔。用笔要讲骨法,要有力度,它应该是沉稳的,厚实的,要有金石趣味。

黄宾虹对金石趣味有大量叙述。好的线,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黄氏总结为平、圆、流、重、变,这是对用笔的要求。

李可染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用笔好的画家,并不是许多的。他还说,300年来,若论笔墨,孝敬最大的是黄宾虹,再过300年,他的职位会更高。今天再来看这句话,我们叹服黄宾虹的同时,也深深敬慕着可染先生,这是大师独具的高眼。

大艺术家往往是超前的,一个深受社会追捧的艺术家在历史长河里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如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生前的名声远不及二流画家盛懋,盛懋门庭若市,吴镇门前冷清,30年后,吴镇的画大受接待,声誉远远凌驾了盛懋。八大山人、徐渭、“扬州八怪”中的几位都履历过这样的运气。黄宾虹说自己的画50年后方有定评。

今天,时代充实肯定了他。林散之在世时,许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现在他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草圣”。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寥寂的,曲高和寡是纪律。

绝好的工具初始能浏览的人不是许多,需要逐步来。真正雅俗共赏是很难的,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却没做到;任伯年做到了,吴昌硕也没做到。直到今天,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画也很难雅俗共赏,但徐渭的《四声猿》却被认知和肯定。

他画的墨葡萄,能看懂的不是许多,他的书法《青天歌》能接纳的人也很少,但恰恰这些工具往往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闪光点。笔墨性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程式性。程式性在20世纪遭到了最大的诟病。

程式性是什么呢?打个例如,京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京剧演出手段有唱念做打;伴奏有三大件:京胡、月琴、鼓板。可不行以不这样?可以。

钢琴伴奏《红灯记》,就不用三大件了,也很好听。但难以久远地流传,是只能惊动一时,今天再也听不到钢琴伴奏京剧了。《四郎探母》《拾玉镯》用钢琴伴奏试试?肯定不行,因为违背了京剧的程式性纪律。成熟的艺术样式往往都具有程式性。

中国画也有程式性,画水、画石、画树皆有纪律,山水、花鸟、人物亦有用笔纪律。写字从永字八法入手,从颜体进入,或者先临《兰亭序》,均有学习的程式。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讲皮肉骨筋脉,实际上就是她的教学程式,这样学字才气明白至深。

20世纪谈创新多,谈继续少。创新是时代潮水,不创新社会怎么生长呢?科学必须创新。“五四”的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没有“五四”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可是,批判中国文化糟粕的时候,要十分岑寂地分析,笼而统之地贬损中国画一定带来负面的效果。中国文化传统泛起了断裂,品评旧的思想时,彻底否认传统伦理观,我们一定为此支付深深的价格。

不讲信义,以致欺骗盛行,是传统道德缺失造成的。对中国画的品评也是如此。

20世纪以来,以“新”作为价值判断,认为凡新的就是好的,这很危险。“新”只是时间观点,“美”才是永恒的工具,才是艺术的本质。唯“新”是举,会降低艺术质量,而“刻意求新”更是问题了。中国画讲求自然而然,不能刻意。

一“刻”就失去自由和清新,一“刻”就远离了“平淡天真”,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画领域的“刻”意求新是个问题。人们大多知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和强烈的个性诉求,却不知道他晚年的主张——“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名堂”,在这里,他指出了“名堂”的危害。

笔墨作为技法有自身的纪律,这种纪律我们可以称为“程式”。亚明先生说“有纪律无定法”,是对程式纪律的尊重,综合各家所长成为大家,既尊重传承纪律,而又能出己意者,往往有大成。程式性不是僵死的,也是代代积累,成为名贵履历。

中国画绝不阻挡创新,但这个“创新”一定是尊重笔墨纪律的创新,不能丢掉写意精神,不能丢掉书写性,不能丢掉程式性中的许多名贵元素。情趣理趣要并重,自由意志必须与程式纪律联合。中国古代每一个大师都有新意,但肯定又都遵循着笔墨纪律,在尊重笔墨纪律的基础上,抒写出小我私家的奇特感受,就是中国画的“新”。

惟妙惟肖,在中国画论看来境界并不高,而传神是中国画的要求。形是手段,神是目的。

有时为了这个神,要在形上作剪裁取舍的功夫,甚至要有意避开谁人“象”。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强调前人看法:不似之似。如果画人物,神韵为上;如果画花鸟,精神为重;如果画山川,必须要画出山川的境界来,到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旨趣。

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20世纪的山水画,将拖拉机、水库、高压线都加入到画里边去了,这是机械的再现生活,并不是山川本质;是对生活外貌的明白,而不是对大自然精神的赞颂。确实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但却远离了中国山水画澄明空灵、静寂深沉的本旨。

昔人为什么画山川讲求“逸”字?这是因为社会浮躁,画家盼望逃离这种浮躁,而寻找一种清凉和平静。我们看宋人山水画,寂静而不喧嚣,需要平心静气地鉴赏,只有这样才气体味到它的永恒。在繁杂、忙碌,甚至是充满矛盾冲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先不希望艺术再去“推波助澜”地呐喊,而盼望着平静恬淡。

董其昌是明代正二品官阶的礼部尚书、太傅,处于政治漩涡中,许多事情颇为忧心,可是他的画却很是安祥寂静,悄无声息地一派淡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心田的盼望,盼望清凉。

中国古代山水画就是这个作用,你说它是进步,还是落伍?山水画的功用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中国画看法的重要问题。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这样叙述:“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天博体育官网

把画画看成是一种娱悦心灵的方式。稍后于王昱的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里说“我家贫而境苦,唯以腕底风情,隐然自得。

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养生,是笔墨文化的一大属性。

古代画论许多处叙述与山川同呼吸共和谐者可享高寿,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家不乏高寿之人,如黄公望活到89岁,文徵明活到91岁,忙忙碌碌的董其昌都活到82岁,八大山人活到80岁,80岁以上的山水大家触目皆是。在我看来,中国画是“衣食足”以后的精神追求,摒弃功利之心才有好的笔墨,它属于精神领域。

除非有极高境界,可以在清贫饥馑的条件下作画,历史上一些高僧做到了这一点。齐白石也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画能用来养气、养神,养生颐年,并能提升境界,中国画对社会精神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中国画的境界笔精墨妙,其美在内中国画论认为,人的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决的,中国画不是强调天才,西洋画强调天才。中国画在尊重天才的同时强调修为。画中国画首先心态要从容宁静。

在海浪滔滔的大海眼前,西洋画家心潮汹涌地作油画写生,可是中国画家仍以沉静的心态面临。从故宫博物院藏的马远的《水图十二帧》中,我们感受到的仍是静气。静而深沉,似有无尽的韵致。昔人用一种散远的心情看待自然。

宋代郭若虚对山水画提到“三远”——高远、平远、深远。“远”的内在是一种玄远的境界。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缩本画马远的水便有这种透露着幽玄的远的意味。

中国画是在这样一种宁静散淡的形态下,摒除了一切功利色彩的前提下,从容地写出来的。它追求的效果用黄宾虹的话讲是“内美的境界”。黄宾虹认为:“其美在内,不在外观。

”这是需要重复体味才气感受到内在的魅力。怎么才气做到“内美”呢?笔精墨妙到达境界幽深。怎么才气做到笔精墨妙呢?需以书法入画法,要以篆籀之笔入画,才有趣味。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原来同。这是赵孟頫论用笔的名句。体现境界要有好的诗性感受,诗意、笔墨加上规矩的人品才气创作出好画。

齐白石85岁生日写下绝句:“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具忙;砚田牛未歇,夕阳照东厢。”还曾刻印“恨无长绳系日”,恨不得拿绳子把太阳系着不使落下,珍视时光而又甘于寥寂,从容过活,心态成就大家。

齐白石是穷苦人乐成的例子,世家身世或文人履历的大家似乎更多些。中国画远功利,但它具有人文眷注精神,这种眷注与天地精神相通。千载而下,中国画始终在寻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平衡,寻找一种“恒”的大美境界。

孔子的焦点是“仁”,是希望我们的人格完善,教我们如何去做去为;老子、庄子是告诉我们,怎样与自然相处,不做不为也是为了人格完善。中国古典哲学,不研究事物的结构和运动纪律,以及如何使用这种纪律去革新自然,这是科学精神。中国哲学更偏重直觉与理性的互补,对立因素的同构和谐,这种哲学理念落实到艺术中,就发生了中国画。

姜澄清先生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净化人心,净化人际关系,使‘我’与‘它’或‘他’之间,处在一种高尚而愉悦的气氛中。”艺术具有与宗教同样的功效,让人心归于澄明和至善。一个浮躁的人,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怎么能深入到艺术的深处呢?画是心迹,书也是心迹。

“书,散也。”(汉代蔡邕有论) 一颗散淡从容的心,平静,静而深,而远。画画一波三折,是骨子里的沉稳,行笔需慢。

李可染跟齐白石学画10年,他总结说学到了一个 “慢”字。我看林散之老先生写大草,写得舒缓冷静,运笔慢而又沙沙有声。我常给学生讲,做到“淡”、“静”、“慢”三字,约莫可以进入中国画了。

笔墨文化是人格的文化,很讲求“格”。“格”是格调、格致。

所以说,人品不高,画不会高。唐以来的画论重复地讲人品如何重要。

笔墨文化强调人品,讲求“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人是什么境界,作品就是什么境界。这约莫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别之处。所以,向来的中国画论,要求画家要完善人品。林散之有一首诗:“辛苦寒灯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长。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则更方。”他的人生即是圆中见方,曲中求直的境界。

在有操守的画家看来,名和利都是艺术之外的事情。中国画论认为,人的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决的,中国画不是强调天才,西洋画强调天才。

中国画在尊重天才的同时强调修为。修为是终生课题,在修养下千锤百炼,才气淬火。“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境界在恒久的修炼中提升。

什么样的画是好画有笔墨,讲意境好画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说宣传画是高声说话的艺术,中国画则是轻声地诉说,需逐步地品味。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的文化。

好画首先要“有笔有墨”。用笔要具力度,具内在,笔线具有书法意味。许多公开场合甚至出书物上的“国画”不具备这条尺度。

许多展览会上的作品也不具备这条尺度。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品评尺度泛起了变化,把西洋画的尺度,诸如对造型准确、色彩和结构、透视、剖解等项的要求划定得很完善,以这些尺度来权衡中国画,许多中国画便走到身份不明的路上去了。清 丁观鹏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真正的中国画用笔要有书写韵味,要有气力感、节奏感,充满辩证纪律,它的顿挫、提按、快慢、干湿、浓淡都要蕴含其中,体现一种对纪律的认知和文化素养。

这是不容易的。有墨,根据前人画论,笔立形质,墨别阴阳。又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清·张式《画谭》语) 墨在体现浓淡关系的时候,转达出大自然的神采和人的精神。

墨可以千变万化,昔人说墨分五色是泛指,墨可以分出万千的颜色,昔人不用颜色,能为太行和黄山传神,很是生动。色固然重要,但在文人画,往往作为墨色的辅助手段而运用。

第二,好画要讲意境,有意境的基础条件在于要有生动的气韵。“气韵”一词来自谢赫《画品》——“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画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板的,不是结的,它是有生命的。中国画的“气”加上“韵”,是指一幅画的生命状态。

画有生气、有节奏、有韵律感,便有了气韵,在这个前提下,要看画背后的工具是否深远,有深远的意味便有了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像好诗一样。画外须有不尽之意。20世纪以来的画家许多人会把画画成生活的图解。

这是菊花、那是竹子,索然无味,昔人不这样。元代画家郑思孝画的兰花露出根来,露根的兰花是有寓意的。齐白石画《寒夜客来茶当酒》《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极富意境的作品。

黄宾虹给艺评家裘柱常的信中说:“画有初视者令人赞叹,以其技术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而为佳,久视亦不觉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竟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久视无不尽美,此为上品。”好画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说宣传画是高声说话的艺术,中国画则是轻声地诉说,需逐步地品味。中国画首重精神,不强调形式。

形式虽然重要,可是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内蕴。所以,它不强调张力和视觉打击力,不强调强烈的组成意识以夺人眼目。这是西洋画尤其是后现代西方绘画的主要特征。我以为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的文化,自觉地纳入一种约束力,在内省的同时探究自由,而不是充实地张扬人性,这就很是辩证了。

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又要与“修齐治平”的继承意识相联合,这即是“格”,我称的人格文化就是这个意思。梵高可以追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妓女,割下自己的耳朵求爱,毕加索可以无休止地追求女性,展现出庞大的激情。中国画家则是克制中的自省状态,以人格完善作为目的,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由此形成中国国画家、书法家的生命状态。

古来大家多有“彬彬有礼尔后君子”的素质,即便癫狂状态也是因清高而致。所以说,人品多高,画便多高。画画只看天分不行,一定要以念书修为作为增补。

画显得“匠气”,显着是修养问题,技巧越熟练,匠气越厉害。画也好,书法也好,都以书卷气息为上。书卷气就是洋溢在书画作品里的文化气息、文人气质和精神高度。根据陆俨少的说法,六分念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讲书画的高古之趣,何谓“高古”,一曰“真”,二曰“朴”,三曰“简”,就做到了高古之“美”。赵孟頫曾提出“画贵有古意”,这个古意约莫就是高古之美,这也是黄宾虹一生所寻觅的“内美”境界。由是言之,中国画的创作和浏览都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历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浅入深逐步明白的历程。

(作者为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图片内容来自网络。


本文关键词:中国,画的,天博体育官网,本质,、,特性,境界,和,浏览,中国

本文来源:天博体育官方入口-www.jiangsuyule.com

Copyright © 2004-2022 www.jiangsuyule.com. 天博体育官方入口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55021865号-6